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中部,清水江的中游,东邻天柱县和锦屏县,南连黎平县和榕江县,西接雷山县和台江县,北面与施秉县、镇远县、三穗县交界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08度17分08——109度04分12秒,北纬26度20分42秒——26度55分42秒,呈菱形状,面积2040平方公里。县城柳川镇距州府凯里市98公里,距离省会贵阳市294公里。地处云贵高原向黔东边缘至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台地上,地质构造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,以古元界下江群为主。境内地形以低山、低中山为主,间有少量中山,山间盆地狭小。整个地势由西1626.3米,最低是东面的清水江出境处海拔348米,全县土壤基本属上板溪群母岩发育而成,主要是黄壤土,分为5个土纲,7个土类,42个土属,91个土种,其分布规律以垂直地带较明显。 剑河县现辖柳川镇、岑松镇、南明镇、南嘉镇、敏洞乡、皤溪乡、南寨乡、观么乡、久仰乡、南哨乡、太拥乡等4镇7乡,268个行政村。1998年末总人口约19.8万人,其中苗族约占56%,侗族34%,汉族7.6%,其它少数民族占2.4%。 剑河县属亚热带季风开型气候区,温和湿润,热量充足,雨水丰富,水热同季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。多年平均气温为26.4摄氏度,无霜期每年310天左右,年平均日照1193小时,多年平均降雨量1220.4豪米,雨季多集中在4至10月。自然灾害有倒春寒、冰雹、洪涝、夏旱、秋风等 。境内有大小河流、溪沟334条,年平均降水量26.4亿立方米,其中清水江最大,次为南哨河、八卦河、巫密河,除南部高定溪属珠江水系外,其余属长江水系。清水江是湖南沅江的上游干流,发源于贵州省贵定的斗蓬山,流经剑河县的河段长89.1公里,流域面积达1532平方公里。受地质条件影响,本县的地下水较为贫乏,仅靠岩溶水和裂隙水。 剑河始治于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),建置前史书上多以‘管外苗族地区’记之。雍正八年(1730年)置清江厅,隶镇远府,以后曾改称理苗府、军民府、理民府等。民国三年(1914年)改为剑河县,隶黔东道(镇远道),民国十六年(1927年)为省属三等县。1950年剑河解放,成立县人民政府,建立黔燕南苗族侗族自治州,剑河县隶属至今。 剑河县是贵州十个重点林业县之一,森林覆盖已达43% 县境内除西南部大毛坡上有部分原始天然植被外,其余地区为天然次生植被和人工次生植被,以阔叶林草丛混交植被为主,盛产松、杉、樟、楠、等林木,有秃杉、水杉、银杏、鹅掌楸、青檀等20余种国家保护树种。县内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多,其中猕猴、麝羊、大鲵(娃娃鱼)、水獭、穿山甲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。主要矿藏有金、锰、铁、铅、水晶石、毒砂等。 改革开放以来,剑河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社会经济全面发展。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28191万元,地方财政收入2401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元,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,绝大部分地区已基本脱贫,仅就全省而言仍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。 剑河县境内的风景名胜资源比较丰富,经调查有景物景观36处,山水风光、森林植被和民族风情是其三大优势。九六年以来剑河县委、县政府把开发风景名胜资源、培植旅游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相继成立了“剑河县旅游事业局”、“剑河县温泉风景区管理处”和“剑河县接待处”等机构,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。已筹集资金五百多万元投资开发温泉项目,接待游客近四万人次,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今年六月,县人民政府已将剑河风景名胜区申报待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。